印刷機操作者必需了解的色彩管理知識
發布者:印刷機操作者必需了解發布時間:2014-12-23文章來源:網絡
可憐的印刷工,他們處于印刷生產這個“食物鏈”的末段,客戶總是在他們面前挑剔苛求印刷質量。那么色彩管理技術會使他們的處境更好些嗎?它能代替那些長期以來一直使印刷操作者的狀態比較艱難的技術嗎?
從無酒精潤版到無水膠印再到調頻加網技術,印刷業研發人員向印刷操作者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產品和技術,但同時也限制了印刷操作的自由度和選擇。盡管如此,印刷操作者仍希望能掌握這些新技術,與印刷機良好結合,滿足各種樣張的匹配要求。
SWOP(輪轉印刷工藝規范參數)中指出:印刷工的首要職責是還原樣張的外觀。SWOP中提供了一些在輪轉印刷中應遵守的指導方針,用以幫助印刷工履行這一職責。當印刷廠收到電子文件、菲林及標準樣張時,應確認在移交時沒有什么改動或丟失,所有的元素和組件都應處于最佳狀態,并符合各項標準的要求。接收電子文件時,印刷工要按照標準的規定處理這些文件,確認不會在印刷時發生問題,如丟失一些圖文元素或出現摩爾紋等現象。當接收的材料或電子文件不符合標準的要求,如SWOP,或者與所提供的樣張不一致時,印刷工要通知出版方或印前部門不一致或差錯之處,以及印刷時達不到還原標準的可能性。
由于印刷處于生產流程的末端,因此印刷工有責任確保最終印刷效果使每一個人滿意。在印刷環節之前的操作者還可以在一定的容許度下生產,而印刷工必須精確地實現印刷還原。
色彩管理技術應用的好壞對印刷工的操作有很大的影響。我們都知道,色彩是主觀的因素,每個人處理的色彩都是不同的。在SWOP中提到,老的流程系統主要依靠人工進行調節,輸入變量(如膠片、文件、樣張等)得到被認為是最好的控制和管理,印刷工按照指令完成印刷作業任務,整個生產流程一切正常。但事實上,印刷工有責任確保顧客滿意,而不單單是完成數量,這是他們的職責。只按印數工作的概念只適合印刷低端的產品,而商業印刷則必然依賴操作者高超的手工和經驗。
印刷工藝是如此的復雜,以至于印刷工很難處理好方方面面的問題。印刷工面臨的工藝中充滿了多種不確定性和無法定義的條件和問題,他們要復制成千上萬種顏色,這些顏色會隨著原稿的不同而不斷變化。通常原稿包含更廣的色域,而且對一些客戶來說顏色的外觀至關重要。這些狀況要求印刷工人能以有限的印刷色彩空間再現原稿,并盡可能地真實復制成千上萬種原稿上的顏色。挑剔的客戶會更加重視圖像,關注圖像上的色彩。
為了更好地鑒定印刷圖像的顏色,客戶通常會派一名專家跟蹤印刷生產的過程。這些專家應該有準確的“色”眼,能夠區分更多的色彩和層次細節。盡管每個人看顏色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不可能達成完全一致的觀點,而由這些專家控制整個印刷工藝可以大大簡化生產的不確定性。他們口頭描述印刷圖像的視覺變化,不僅要求印品與原稿準確匹配,有時還要求印刷工創造一種比原稿更好的圖像顏色。由于沒有一個人能夠具體描述如何使圖像質量更好,因此每個印刷操作本身都是一套不同的工藝。這就是通常人們提到的 “在印刷機上繪畫”。
印刷機操作者只有很少幾種手段可以調節顏色變化。在印刷過程中,他們可以增減墨層厚度,某些時候還可以改變印刷色序,有時還可以調整油墨的粘性。這些都是粗糙的調節,不能使色彩出現更加細微的顏色變化,所引發的問題常常比所能解決的問題還多。
人們在購買印刷材料(油墨和紙張)時通常以價格為考慮基準,因為印刷材料占據了印刷成本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但是正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廉價的印刷耗材通常對色彩還原以及穩定的印刷生產帶來負面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個“令人自豪”的工藝調節技術,那就是網點擴大,也稱階調值增加。這一概念的引入最初是向印刷工提供了另一種檢測印刷工藝的方法。但不幸的是,人們直覺地認為理想的復制是將50%的網點面積印刷成70%-75%。因此,印刷機操作者千方百計地對印刷過程進行調節,以求最大地減少網點擴大,印刷機操作者總人為印刷圖像越清晰越好,它可以使實際印刷網點的大小更接近于印版上的網點大小,許多人還說服他們的客戶接受質量上的這一限定。在這一過程當中,他們的印刷工藝被推向了一個極端,同時也為正常的印刷生產帶來了許多麻煩。
那么色彩管理會帶來什么改變呢?答案是一切。如上所述,傳統的印刷過程很復雜,因此改變不見得就是壞事。起碼采用色彩管理可以嘗試用一種可度量的方式定義復制質量,并提供了一種更好為客戶服務的工具。但另一方面,由于印刷機是工藝的最后端,印刷工要對合格的印刷品負有最終責任,因此每一種新技術的采用都要慎重。
色彩管理印刷的總體概念是,將印刷機作為穩輸出的一個選項,利用查找表實現印刷色彩與樣張色彩(或其他選項)的匹配。其關鍵詞是“穩定”。
包含色彩管理的工藝要求印刷機的每一次生產都能保持印刷色彩的穩定一致。印刷行業曾經嘗試過定義印刷中種種變量是如何影響印刷機的穩定工作的,操作者總是建立了一些印刷條件來優化顏彩空間的大小,然后努力與樣稿保持匹配。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給定的紙張和油墨印刷各種類型的標準印刷機測試紙(測試色塊表),確定印刷工藝條件,并用專用工具讀取測試表上每個顏色塊的數據,建立查找對照表,以此來優化印刷機的輸出過程,最大化印刷顏色空間,并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建立可預測的印刷條件,這是最早的色彩管理嘗試,給后來成熟的色彩管理技術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許多印刷廠是通過印刷像IT8.7/4這樣的印刷色標來標識他們印刷機的特性,同樣的方式還可以優化掃描輸入文件或數字打樣系統的信息。但即便采用了設備的特性描述文件(Profile),再加上ICC(國際色彩聯盟)的一些指導規則,對系統的復制進行了改進,但這并不是真正的色彩管理。
這只是應用更為復雜的工具來對老式生產工藝的精細調節。如上所述,這樣的調節已經比以前好了許多,也沒有什么問題,企業也從中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但鑒于以下兩點,我們仍要說這不是完全的色彩管理。
首先,在此過程中,系統沒有為色彩的傳遞負責,它只是一個內部封閉的系統,目的是對老系統進行優化;從外部看,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即使印刷廠向客戶說明這是一個色彩管理工藝流程,但他們仍然要不斷交換樣張,并依賴眼睛來確認工藝中每個環節的色彩。
這種“色彩管理”只能拉緊色彩還原的程度,但仍要依靠視覺判斷控制此過程,因為系統不可能監視和改進自身,更不用說在兩個相互獨立方之間傳遞色彩信息。
其次,印刷機操作者的工作沒有變化。他們要做的是在第一時間盡快印刷圖像,然后,在客戶以前就有的干預下繼續印刷,他們唯一希望的是更輕松快捷地向客戶提供與原稿一致的獨立產品。
那么真正的色彩管理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呢?為什么印刷業需要它?簡單地說,在某一點上,將來我們必須完全將印刷工作從一種手工藝轉變到自動化工藝過程,為了生存,它不得不和其他信息或圖像處理業競爭并生存下去。這種轉變并不會很快發生,專家預測在未來的30年內,印刷行業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真正的轉變將在2010年開始。如果專家的判斷有所失誤的話,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但是,這種變化必將發生,而且是巨大的變化,因此所有的印刷企業都要從現在開始考慮、計劃和實施,以希望在不超過10年后適應印刷業真正的轉變。
未來印刷廠的特點是包含全過程控制和質量檢測規范。在工藝控制方面,工廠將完全自動地實現紙張油墨從一端輸入,而印刷成品從另一端輸出。印刷工藝的所有方面都將利用印刷密度/網點擴大/套準測量等形式自動反饋鏈來控制,其唯一目的是達到高產量下生產過程的穩定一致,而與如何定義圖像的復制過程沒有關聯。
生產調度將由采用CIP4技術的CIM(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來完成,CIP4是印前、印刷和印后工藝集成的國際合作。CIM可利用工藝變量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并在不斷變化的基礎上確定高效穩定的生產安排計劃。那時印刷操作者的職責將只是監視反饋信息,確保印刷設備正確補償生產過程中的變化,以及保持印刷質量的穩定。
那時,印刷質量將得到測定。客戶在顯示器上創建圖像,對給定的作業和指定的油墨、紙張類型進行色彩管理,并達到理想的印刷質量。這樣可以依次確定選擇不同紙張和油墨時的印品價格。從這點看,生產工藝中的每個環節都由度量控制,以此來達到視覺上的一致性。
客戶無需了解印刷工藝,印刷技工也不在盲目地解釋客戶的要求。他們的工作是控制印刷工藝,這是一項比還原原稿更難的工作,他們還將和色彩管理系統的開發商一道,去更好地為色彩的視覺匹配定義正確的測量值。
現在CGATS(美國印刷技術標準委員會)的分會,已經開始嘗試用色標和寬容值對質量進行定量匹配,盡管系統的變量仍然非常復雜,但畢竟走出了一步。他們從SWOP確認的工藝開始做起,它是視覺的,但包含TR001測量琺,現在已經可以定量地與視覺結果相比較。
除這些努力外,最新出版的《IPA報告》上提到,其他一些團體也在向同樣的終極目標努力,將視覺和定量的匹配關聯起來。這是一定能實現的目標。那么印刷機操作者在此之中又將處于什么位置呢?前面已經描述了他們的最終工作任務,可是沒有說明其中過程。首先他們應該了解印刷機上影響穩定性的因素,為他們的印刷設備尋找“最佳點”,即印刷時最穩定的一組印刷條件。
找到印刷機的最大印刷色域條件是非常有必要的,即利用指定的油墨和紙張類型在某種條件下印刷出最豐富的色彩。但如果一些概念對印刷的穩定性帶來不利的影響,就不是必要的因素,如平衡和梯尺復制。只要印刷機能穩定地印刷出正確的色域,印版上的輸入梯尺復制在經過色彩管理后,就能達到正確的平衡。
最初的兩項GRACOL特征印刷嘗試是一個不錯的例子,為改變印刷機操作者的作用帶來了許多積極的影響。它由兩個非常出色的印刷廠完成的,目標“僅僅”是印刷測試條的印刷密度和階調增大值(網點擴大)。
一開始測量整個印版上的密度值和網點擴大值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是只測量印版的一側,而且容許量也非常嚴格,±a個點的密度誤差和一個點的網點擴大。條件非常苛刻,目的是達到密度值并實現穩定的印刷。必要的話,可以采用CTP(計算機直接印版)設備對網點擴大值進行補償。
兩例中,都不必想辦法補償網點擴大。當查看整個印刷樣張時,發現有許多變化是我們的目的無法接受的。顯然一個印張上同一個位置上的色標顏色是穩定的,但卻與作業內部發生的印刷變量有必然的聯系。由于他們總是印刷圖像,并只使用測量值來開始生產,所以在過去這沒有影響他們的印刷活動,但這些數值一成為目標值,整個生產過程就發生變化。
經過一些試驗和測試后發現,印刷時越接近GRACOL規定的印刷密度和網點擴大目標值,印刷墨色就越均衡一致。
研究表明,不斷變化的條件貫穿在整個印刷周期之中,即使這些變換得到控制,也使印刷工藝受到一定的影響,使印刷墨色達到均勻一致的唯一方法是,建立印刷工藝標準,并在沒有認為干涉的情況下運行一段時間。換句話說,印刷可以成為一個工藝,而且是一個在較高網點擴大工藝下穩定運轉實現均勻復制的工藝。顯然,墨輥上的墨層不能在高對比度(即低網點擴大)條件和或開開停停的情況下均勻地分離。
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因為它確認了GRACOL的色標值可能接近理想狀況,畢竟這些目標值體現了印刷行業的集體智慧,而且也意味著較低的網點擴大和不變的所謂“精細印刷階調”并不是所有情況下都需要的(即使是在印刷圖片時),并且對建立穩定一致的生產過程是絕對不適當的。
印刷過程成為一種生產工藝是非常理想的狀況,它應引領本行業的發展。盡管還不能確定這種變化方向是否使印刷工人的任務更困難,但肯定可以使印刷過程更好地得到限定,使我們的印刷業在未來很好地立足和生存。